警惕!男孩眼珠20分钟“熔化”,真凶家家户户都有,医生无力回天
文| 曾游
编辑| 曾游
【资料图】
“妈妈!我的眼睛看不见了!快救救我!”
在2014年,江西有一名叫做可可的小男孩正在吃着零食,突然发出一阵哀嚎,痛苦的捂着眼睛在地上打滚,父母听到可可的哭声立刻跑到可可身边,看着可可痛苦的模样来不及多问,就火急火燎的抱起他往医院跑。
在急诊室经过医生的抢救,还是没有挽回可可的右眼,年仅8岁的可可就在短短的二十分钟里右眼珠彻底“融化”,最后查明让可可失去右眼光明的罪魁祸首后,父母都直呼防不胜防,因为这种东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
潜伏在身边的危机
当时为了查明让可可失明的“凶手”,医生向可可父母询问可可失明前的几个小时都干了什么,在父母的回忆下,事情的经过也变得清晰明了。
8岁的可可今年刚上2年级,因为他天性活泼好动,调皮捣蛋,父母就经常用一些奖品激励他成长进步,比如说这周如果帮家里做家务就奖励玩手机的时间,成绩如果进步就奖励逛超市,而可可当天正是在考试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父母奖励他去逛超市,买一些自己喜欢的零食。
可可一进超市就像是脱缰的小野马,平常不敢吃的饼干、薯片等“垃圾食品”通通往篮子里拿,可乐等碳酸饮料也是一瓶接一瓶,母亲看见让他见好就收,可可这才收手。
回到家后可可就迫不及待的准备享用“大餐”,一口薯片一口可乐的吃着,当时可可的父母看到后也没有多管,因为这是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
难道是食品本身有问题?因为食品过期,或者食用不同的零食产生了化学反应么?
但这个说法很快就被医生给否定了,因为不同零食之间不会产生这样严重的化学效应,也不可能直接导致眼睛失明,而且可可的右眼明显有烧伤的痕迹,从没有皮外伤来看,肯定是碰到了什么含有强碱的物品,从而不慎进入了眼中。
家里怎么会有强碱的物品呢?父母平时就害怕可可淘气,洗洁精洁厕灵这种东西都放在他够不到的地方,到底是忽视了什么才让可可遭这门子罪呢?
元凶浮出水面
可可在急救室进行手术时,父母在门外既悔恨又疑惑,还好经过手术的可可只是右眼失明,伤势并没有感染和恶化,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当可可伤势和情绪都稳定下来时,父母望着他被纱布包裹的右眼就忍不住的心疼,但为了之后更好地保护可可,排除家中潜藏的危险,母亲还是忍着悲痛向可可询问:
“可可,你吃零食的时候是不是玩了什么东西,把你的眼睛弄疼了?”
可可面对母亲的询问,低着头轻轻说道:
“是吃薯片送的‘糖粉’,我喝完可乐后把它泡在瓶子里,他就爆炸了......”
这让父母更疑惑了,以前吃薯片从没遇到过啊,到底孩子口中所说的“糖粉”是何物?
父母带着疑问回到家后,看到客厅地面上散落的零食就一阵心痛,仿佛可可当时痛苦的画面历历在目,很快父母就在桌子上发现了可可口中说的“糖粉”,不过仔细上前查看后,这哪是什么“糖粉”,这是薯片里的生石灰干燥剂!
原来可可在吃完薯片时,突然发现包装底部有一包干燥剂,出于好奇他打开看了看,误以为是“糖粉”,就把空可乐瓶灌满水泡了进去,但没过一会瓶子突然爆炸,瓶中的液体溅的四处都是,有一些溅到了可可的右眼里,他越揉越疼,越揉越睁不开,最后导致了失明的惨剧。
水落石出后,可可的父母悔不当初,恨不得自己去替孩子遭受这份罪,这件事也警醒了万千家庭,因为干燥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谁也没想到能酿出如此惨剧。
为什么这么危险的干燥剂,会在食品中出现呢?遇到紧急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呢?
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其实小小的干燥剂里,大有乾坤,它带给人们的利还是大于弊的,在我国古代就有用生石灰腌制肉制品以利于储存,当时的商人也有把生石灰放在船舱的习惯,这样可以保证运送的茶叶、丝绸等商品不会被吸潮损坏,在一战期间,德国也曾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战地食品保存。
因为生石灰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可以去除食物中的水分,让食品利于长期保存,如今很多容易受潮的食品里都会放上干燥剂,但在长期的发展中,干燥剂的种类已经大致分为了硅胶干燥剂、生石灰干燥剂、蒙脱石干燥剂、矿物干燥剂、三氧化二铁干燥剂等。
不同种类的干燥剂,误食后的结果大相径庭,轻者无毒无害,重者可能会造成食道烧伤,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在误食后,要分类别进行处理。
首先有一种干燥剂,是小孩子误服最多的种类,那就是硅胶干燥剂。
它的外形一般是透明的球状,有些还含有少量的蓝色和粉红色颗粒,这是因为在硅胶干燥剂中加入氯化亚钴为了指示功效,当氯化亚钴在自然状态下呈现蓝色,遇潮后则会变为粉红色。
就是因为硅胶干燥剂的外表和颜色,很多小孩都把他当做糖豆,或者是拿它当做“水精灵”一样的玩具,不过虽然这种干燥剂误服频率最高,但好在硅胶干燥剂无毒无害,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去厕所上一次“大号”就能从体内安全排出,也可以多吃一点高纤维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加快从体内排出的时间。
不同于硅胶干燥剂的“友好”,生石灰干燥剂可以说是一个潜伏在身边不折不扣的“杀手”,它般呈白色粉末状和块状,一般在这种干燥剂的包装上,都会标注有名称,警示家长们千万不要让孩子触碰。
而让可可失明的元凶,正是生石灰干燥剂。
大家一般都知道,生石灰也叫氧化钙,一般是不能碰水的,一碰水就会产生产生化学反应变成氢氧化钙,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使用得当就会像自热锅一样为人类造福,但如果误食后,不仅会严重灼伤口腔和食道,强烈的腐蚀性溅到眼中也可能引发结膜损伤或失明。
如果误食了这种干燥剂,当务之急就是先用大量的水漱口以保护口腔,之后饮用清水把体内的石灰进行稀释,要按照孩子体重每公斤十毫升的标准,总量不能超过200毫升,也就是最多半瓶多矿泉水,之后再饮用牛奶,因为牛奶和石灰可以产生化学反应,在胃壁生成保护膜,减少碱性的石灰水对胃壁及消化道的刺激,也可以用橄榄油或其他植物油代替。
但是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催吐和洗胃!如果盲目的催促洗胃,则会让石灰对于肠胃和食道的损害进一步扩大,甚至可能产生生命危险。
如果不小心像可可一样将石灰水溅到了眼睛里或者身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清水进行冲洗,而且切记在冲洗过程中不断的转动眼球,千万不要觉得是眼睛进脏东西吹吹就好了,这样只会加速石灰吸收眼睛的水分,造成灼伤。
还有一种是灰色粉末或浅红块状蒙脱石干燥剂,这种干燥剂在医院也经常被用作止泻药物,所以误食后一般不会有大碍,静等排出就行。
而外表呈灰色、青色、或黄色的圆颗粒一般是矿物干燥剂,这种干燥剂一般很大,很像猫砂,所以一般不会被儿童误食,尽管食用也无需特别处理,也会像蒙脱石一样自然从体内排除。
除了干燥剂,还有一种呈咖啡色粉末的脱氧剂,多由三氧化二铁组成,这种一般在包装上都写着脱氧保鲜剂几个大字,虽然三氧化二铁脱水性能并非很强,但口感却很差,孩子即使不小心误食,大多数情况也会吐出来。
如果真遇到了误食的比较多的情况,并出现了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症状,不能耽搁,要即使把孩子送往医院进行就医。
在我们身边潜伏的“杀手”,不仅仅只有干燥剂,还有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隐秘角落,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如果不提前了解,就会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手足无措。
学会妙招转危为安
“谁能来救救我的孩子!”
在21年5月5日下午,广珠城际小缆站人山人海,不过有个地方却形成了包围圈,只见圆圈的中心有一位惊慌失措的母亲抱着孩子,向周围的人发着哭腔求救,周围的人虽然满脸焦急,但没一个人上前,只因为面对这种突发情况谁也不知道怎么做。
“先别慌!我来帮你!”
副站长钟洁迎朝人群中喊道,只见她弱小的身躯拼命的向里挤,周围的人也自觉地给她让出一条“生命通道”,注视着她的到来。
在短暂观察现场情况后,她发现小男孩呼吸非常急促,而且面色也呈红紫色,看到那位母亲脚下散落的果冻,她问道:
“刚才小男孩是不是吃了果冻?”
母亲连忙回答道:“对,吃完果冻他就这样了,应该是卡在嗓子里了,但我怎么拍都不行!”
听这位母亲说完,钟洁迎立马抱起男孩,用“海姆利克”急救法对小男孩施救,在一分钟的救治下,小男孩终于把嗓子里的果冻吐了出来,转危为安,孩子的妈妈长舒一口气,周围的人也纷纷拍手叫好。
因为孩子的嗓子眼细小,所以很有必要学会“海姆利克”急救法,别小看这个方法,它可是防止食物窒息的“护身符”。
这种方法首先需要急救者以前腿弓、后腿蹬的姿势站稳,然后让患者半坐在自己弓起的腿上,之后用双臂紧紧抱着患者,采用左手握拳,右手环抱着患者握紧左手腕,然后突然发力,用左手虎拳向患者上腹部上方猛烈的施压。
这样就会使上腹部下陷,每次的冲击也可以使患者将异物从气管内冲出,一直重复这种操作,异物就会顺利的从孩子口中排出。
安全无小事,只有学会各种急救方法才能防患于未然,毕竟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在阳光下奔跑。
总结
对于可可经历的悲剧,我们要引以为戒,一定要时刻留意那些平时习以为常的“凶手”,因为可能一个疏忽大意,就会酿成惨剧,在日常生活里也要学习各种急救措施,这样才能有备无患,在危险发生时从容面对,也能更好的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