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全球观察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湖北“三万”活动民情日记,希望能帮助大家!如果这9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湖北“三万”活动民情日记相关的文章。
篇1:湖北“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一清早,在架机取水的工地醒来,睁眼仍见天边红彤彤的一片朝霞,看来老天爷仍然没有一点下雨的迹象。这样的日子,屈指数来已近一月之久。素有“鱼米之乡,旱涝保收”的三洲镇,今年也遭遇历史上罕见的百年不遇的旱情。其主要原因,是垸外长江的水位低于内垸老江河的水位,而不能有充裕的开闸引水进行贮满灌溉造成的。加之持续的晴热寡雨,致使三洲镇近十万亩农田干枯缺水,仅有的老江河贮水在近三周时间的猛排抽灌下,已显水紧鱼跳之势。鉴于这种情形,沿湖的泵站或者电排站只能采取二级取水的方式抽水灌溉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们三洲镇财政所“三万”活动驻村工作组全体同志日夜坚守在抗旱的工地,到今天为止,伴着灯火通明、机声隆隆已经度过半个来月的不眠之夜。尤其是我们“三万”活动驻村工作组组长王家君同志(三洲镇财政所副所长),那布满血丝的双眼和早已溃不成声的嘶哑喉音给工作组驻点村的群众留下了感人的一幕。当所包驻点五弓村的医务室医生李如庆得知情况后,带来了几片润喉片和一瓶眼药水,才有点疗效后继续忘我的工作。记得今天一早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都起来,赶快分头通知下沙村和五弓村的支部书记,迅速组织精干劳力来湾港泵站(三洲镇最大的电排灌泵站)扩挖引河,否则,随着河水的不断降低,就会出现机泵导汲不到河水而停机的严重事故。”
险情就是命令!在三洲镇这块有着无比光荣的“98抗洪精神”的地方,曾经涌现出无数个类似胡建成李向群的抗洪英雄和楷模!独特的自然环境也滋生了一群具有顽强拼搏意志的干部与群众,在恶劣的自然灾害面前愈显英勇之气威武之魄,紧紧的拧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直到彻底的战胜灾害为止。
我们工作组共有3个人,年龄最小的同志叫杨帆,刚调来不久,却在这次抗旱工作中表现尤为积极,组织劳力累计近千人、搜集抗旱器材大约五吨左右,另外还上传下达、互通信息、任劳任怨......通过这次抗旱工作确实锻炼他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协调能力,可谓受益匪浅。最值得一提还是我们三洲镇财政所所长熊国万同志,他对我们“三万”活动工作组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经常对“三万”活动工作的进展和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询问和督促,尤其在这次抗旱保丰收的严峻形势下,为我们3位在工作组的同志充满信心、鼓舞斗志取了关键性作用。而且在资金方面给所驻村拨付了一定数量的抗旱专款资金,同时对驻点村的每个特困农户给予了200元的特困补助金。赢得当地群众的拍手称赞,真可谓雪中送炭解了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
粗略统计,此次抗旱的成功,直接受益耕地面积7万亩,挽回的损失大约一个亿,其中夏粮夏收作物2万亩;棉田1万亩;早、中稻4万亩。同时也解决了沿沟渠村民和畜牛的饮用水问题以及部分养殖农户的水源问题。最有成果的还是省委省政府此次宏观部署的“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 它让千万万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党的惠农政策的温暖与关怀,同时也使很多国家干部和工作人员到基层去养成吃苦耐劳、落到实处的优良作风且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进一步密切拉近了干群关系,为建设富裕的新农村这块广阔的天地,齐心协力共创美好的未来,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篇2:湖北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今天是4月16日,星期六。这是省委开展“三万”活动以来,我第五次进村入户。与前四次相同的是不打招呼、不要陪同,走进农村、进入农户访民情;不同的是前四次都是坐小车进乡村,这次则是坐公共汽车先到红安县城,再转乘中巴车去七里坪镇郑必高村。兹将所见所闻所思记录如下。
公共汽车里的对话
我在长途汽车站买了今天下午2:30由黄州开往红安的车票,票价40元。我提前10分钟上车,找到座位后将行李放在旅行架上。司机韩师傅和售票员吴女士都是红安人,韩师傅是个热心肠的人,也是一个快言快语的人。在开车前的间隙,韩师傅一边吆喝去红安的旅客赶快上车,一边不时地打量着我,并对我说,好面熟,似乎在哪里见过我。我们的对话由此开始,有时我问他答,有时他问我答。售票员吴女士也不时插插话。
我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跑长途的?”
他说:“我是从1995年开始跑长途客运的。”
我又问:“跑长途客运年收入多少?”
他没有直接告诉我,而是说:“小本生意,养家糊口。” “买一辆车要花25万元,要跑4年多才能回本,再跑三四年后,又要换新车,一辆车只能跑8年时间,到手的钱没捂热又要全投进去,手头紧、压力大。” 接着他又说:“现在跑长途客运有两难,客源很少难赚钱,油价上涨难赚钱。”
到了2:30,韩师傅准时发车。车出黄州城没有走高速公路,而是走老路。
我不解地问:“为啥不走高速?”
他答道:“走高速要收费,成本太高,要赔本。在平时淡季里,有时一趟车只拉一两个人,就是走老路也根本顾不到成本;有时为了多拉一个客人,常常转到新洲城里去找旅客。”
我前边坐着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在我与韩师傅的对话中,她认出了我是市委书记。韩师傅一听说我是市委书记,便说:“难怪哟,我怎么觉得这么面熟,原来是在电视里经常见到你。”我和韩师傅的对话从油价谈到票价,从撤除公路收费站谈到为民谋利。虽然他知道我的真实身份,也不显拘谨。在我和韩师傅的对话中,不时穿插着我与年轻姑娘的对话。
我问她:“你们学校怎么样?”
她回答道:“还行。就是缺少音乐老师和运动场所。”她接着说:“我们学校初中还没有开音乐课,全校有1400多名学生,还没有学生活动的操场。希望刘书记多关心二程中学。”
交谈中得知,她也姓刘,和我是本家,是红安二程中学的英语老师,毕业于华科大武昌分院,充满着朝气。尽管学校当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她总是一脸的笑容,似乎擅长用笑声说话。我从她的笑声中,看到了80后的生机与活力,看到了黄冈老区的希望与未来。
车子一路前行,我在与他们的对话中沉思。这是我当上市级领导干部以后第一次坐公汽下乡,我似乎找到了年轻时代骑自行车、坐“狗跳”下乡的感觉。坐公汽的感觉真好!在欢笑中了解民情,在平等对话中掌握民意,直截了当,没有“向您汇报”、“向领导汇报”之类的粉饰与拘谨。如果不是有今天乘公汽下乡的经历,我怎么知道跑长途客运有“两难”?我又怎么知道像二程中学这样的学校还缺乏音乐老师和运动场所?这次公共汽车里的对话,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真话在老百姓的心中。一句“在电视里经常见到你”,让我反思。这说明我平日与老百姓面对面接触的时间少了,如果能把这句话变成“在田间地头、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经常见到你”,该多给力啊!我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在农户袁桂满家中唠家常
经过三个半小时的行程后,下午6时许,我来到了重点贫困村郑必高村。
郑必高村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东部,全村1517人,331户,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60元,被列为全省贫困村整村推进的重点村。
进入郑必高村,落日的晚霞浸染着袅袅炊烟,村前的池塘倒映着农家院舍,给寂静的山村增添了几分动感美。
我沿着“回”字型池塘走进了村民袁桂满家中,她正在收拾桌子,等老伴回来吃饭,大儿媳在厨房忙着做饭。
“老乡,咱俩唠唠家常!”我拉着袁桂满的手,与她一起坐在一条长板凳上。
袁桂满老人今年62岁,满头的白发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我问袁桂满老人:“您的孩子多大?”
袁桂满老人答道:“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长大成人了。大儿子和儿媳在东莞开了一家美容美发院,小儿子在县城打工,小儿媳在县城照顾孙子上学,女儿和女婿都在县城打工。”
我又问袁桂满老人:“您的身体怎样?”
袁桂满老人答道:“我的身体不好,患有多种病,得了糖尿病、冠心病和肾积水,经常头晕,做不了事。”接着她又说:“我的身体不好,我怕拖累孩子,就扛扛算了,不去住院。”“我不能给孩子们有什么帮助,但我不能拖累孩子呀,孩子们找一分钱都难啊!大儿子虽然好点,但那也是他们的辛苦钱。小儿子生活有点困难,女儿的生活就更加困难了,至今还没有自己的房子,是靠租屋结婚过日子。我又怎么忍心花他们的钱诊病呢。”
我说:“不是有新型合作医疗吗?”
她说:“合作医疗报一部分,自己住院还要出一部分。我没有什么给子女的,就不忍心用他们的辛苦钱。用他们的辛苦钱,哪怕是用一分钱,都是割我的心头肉呀!这不,大儿媳听说我生病了,专门从东莞回来照顾我。我帮不了他们,反而拖累了他们,心不甘啦!”
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伟大的母爱!
我听后一阵酸楚,连忙从荷包里掏出500元钱送到袁桂满老人的手中,并告诉她为响应这次全省开展“三万”活动,市中心医院派来了最好的医生为村民义诊,免费检查,免费送药。袁桂满老人高兴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我在广播里听到了,明天就去看医生。”
接着我又问:“您当前在生活上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袁桂满老人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水。我们村最缺水,吃水要到2里以外的河里去挑。现在孩子们都外出了,家里只剩下两个老人,到外挑水吃很困难。”
篇3:湖北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在田地里听到农民的赞许,是一种欣慰、一种动力,更是一种鞭策。
这个春天注定是难忘的。在这个春天里,我和全市广大干部积极响应省委的号召,把脚印“印”在农民的堂屋里,把党的政策送到农民手里,把汗水洒在农民的田地里,和农民心连心,一起播种着希望和未来!
篇4:“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一:一个农村大妈的哽咽
4月19日,阳光灿烂,春风浮面。早上八点半,机关全体干部在办公楼下集合,集中乘车前往南漳县城关镇南背村农户家中进行走访。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目的地——南漳县城关镇南背村居委会,老远就看到村支书在大门口热情的迎接我们。经过分组,村干部的引导,我们开始了一天走访8户农家的工作。
距离村委会不远的地方,我们首先来到了第一户林贵翠的家。家中只见到两个人。林贵翠,一个满脸风霜不到50岁的妇女和她一岁三个月熟睡在摇篮里的小孙子。当村支书记介绍我们一行的来意后,她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面带农村妇女特有的腼腆,一个劲地说不会说,感谢大家了。
据村支书的介绍,她一家七口人,两个儿子在落户于南背村的华新水泥厂工作,一个媳妇在外打工,家里种有三亩地,由于都是冷浸田,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粮食基本是自给自足。当问及对国家种粮补贴的政策感觉如何时,她说国家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三亩地去年补了400多元,钱都打在卡上了,很明白。当问及她最操心的事时,她说现在什么都好,就是家里的房子一直没把土地证办下来。我们仔细了解了情况,由于xx年涨水,泄洪搬迁时,在现居住地建了新房,当时由于住房规划没到位,久拖至今未把土地证办下来。当我们表示会积极帮助她反应问题,帮助办理土地证时,她哽咽了,激动地流下了泪水。她说, 我在这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你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
走出林贵翠的家,我的耳边还回荡着那个农村妇女的哽咽声。在我们眼里多么小的一件事,在农民的心中是多大的事情。她的哽咽声,是对我们走进农户的的情感认可,也是我们身上担负的责任。
民情日记二:一个哑吧大妈的笑
在参加三万活动走访的8户农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户四口残疾人家。户主叫王学兵,是一个聋子,老伴是个哑吧,生有一儿一女,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当我们在村干部的引导,登上数十级高低不平的山阶时,来到了王学兵的家。 这是一座面积不大破烂不堪的土坏房。一个清瘦的穿着破旧的衣服蹲在门边的老大妈,斜眼看着我们。村干部走上前去,与她比划了比划,大概是用这种方式告诉她家里来客人了。她笑咪咪地走过来,用眼神扫射着我们来的每一个人。因为无法交流,只能听村干部对家里的情况介绍。这是一个在南背村极其困难的家庭,家里种有二亩地,由于缺少棒劳力,勉强能保住口粮,家里也无任何其它现金收入。
我走进那破旧的土坏房,阴暗的房子里透出一股难闻的味道,房顶上几根梁柱看起来随时都要倒塌,墙壁四处都能看到蜘蛛网。我朝西边的房间看了一眼,里面仍着一床床肮脏的棉被,没有见面可以算床的床板,没有一样能够入眼的物品。
走出阴暗的小屋,我的内心十分沉重,与屋外明媚的阳光形成强烈的反差。在离我们生活城市不远的小山村,还有生活如此贫困的农民。能够吃好饭,穿暖衣、住间房大概就是他们的最高标准了。与我们同去的80后的记者也一直也我交流着他同样的感受,第一次与如此贫苦的农民近距离接触,心灵是一种震憾!
我们把慰问金交到了哑吧大妈的手中。她笑嘻嘻的打开信封,把漂亮的人民币拿出来看着,不停的笑,不停的笑,笑着看着我们每一个人。那笑容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也同她一起笑起来。当我们离开她的家时,她仍然笑着与我们招手,那眼神久久都不离开我们的身影。当我们走出十米开外的地方,我回头看了她一眼,她依然笑着与我道别,我感觉那是对我们再次造访的期盼,那是一份农民对党的关怀的期盼!
篇5:“三万”活动民情日记精选
3月10日工作组一行五人来到了景阳镇,镇里给我们配备了相应的镇干部一同与我们工作。当天下午我们就到了村,分别同四个村的村支两委交谈了解、安排了下段工作后,我感到四个村的自然状况还是五花寨村最差,虽说该村距新镇最近,有一定的地理区位优势,但其西北角邻近河沿,土地贫瘠,坡度较大,搬迁户较多,不通村组公路的户数也多,完全没有村级经费来源,村委会连个办公场所都没有,我们助资他们修建的村委会尚未完工,现在的办公场所还租在民房里,连续几年的租费都是我们代付的。于是我决定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了五花寨村,拟对其全面调查,同时兼顾其它三个村的“三万”工作。
我带着小王走访的第一家是一个有三胞胎的家庭。三胞胎的家虽邻着“天二”公路的路边,却是同周边比较最差的房子:水泥结构的一层楼,内外都没有粉刷,三个大开间连大门都没有,料峭的穿堂春风从后吹到前。
村支书老向领着我和小王俩一走进场坝,年轻的女主人就从没有大门的堂屋里迎了出来。看得出来女主人既能干又热情,坐在她家的堂屋里我们便聊了起来。
言谈中她告诉我们:“还是党的政策好,六年前生下三胞胎一男两女,每个才两斤多,在县医院的保温箱里放了两个多月才领回来喂养,当时想都没有想还能喂活,在政府的关怀下,乡邻的帮助下总算度过了难关。而今三个孩子都上了镇里的幼儿园,幼儿园又免去了一个孩子的学费,三个孩子都生活得好好的。”
闲聊中我环顾了她们家,家中的陈设很简陋,除了一台25寸的电视机,几乎再无值钱东西,但储存的粮食和腊肉还是不少,不禁我思索着一个问题:农村、农民基本生话满足后,要整体致富奔小康还真是“十二五期间”的重大课题!
在农村一下子要抚养三个孩子真是不容易,仅吃穿用度的日常开支就让人够受的,她说“如今党的政策好,丈夫在外打工每月可挣个一二千元,村里给孩子们评了三类低保,我也当上了村里的计生专干,工作也安心尽职的,去年入了党,没有党的照顾我们也就只有讨米了,入党我是感党恩,好好的为大家做点事,把党的恩泽给更多的人。”她那朴实的话语无不透着一种纯朴的真情。
交谈中,三个孩子也放学回家了,看着这三个活蹦乱跳的小家伙,我不禁想到应该为这几个即将上学的幸运儿童做点什么好呢?于是我问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他们齐声告诉我“我们要书包!”
多么单纯的要求!我拨通了对口支援的单位第一支部书记的电话,讲了这个情况,告知了孩子们的要求,对方满口应承下来。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带着一种单纯和纯朴入党的人也恐怕不多了,今天我又听到了真切的声音,“没有党的照顾我们也就只有讨米了,入党我是感党恩,好好的为大家做点事,把党的恩泽给更多的人。”久久的在我耳边回荡……。
篇6:“三万”活动民情日记总结
今天休息,在家。按照省局要求,对3月份的工作小结。
“三万”活动开展以来,我局精心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周密组织部署,严格按照“两个全覆盖、四个在一线、五个进农家、六不准”的要求,强化多项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现将三月份的工作情况小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
3月9日,全市“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动员培训会议结束后,我局迅速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对进村入户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安排。成立了由局长胡少玉为组长,其他局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确定了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彭家洪为领队、两名中层干部为队员的工作组,并强调局年轻干部都要分期分批到工作点上开展工作,锻炼成长。组织工作队员集中学习了《强农惠农政策》等相关政策,对工作队员进行再动员、再培训。要求工作队员做到“六知”即:知基本情况、知驻村优势、知村情民意、知贫困农户、知致富典型、知发展方向,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反馈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活动开展过程中,局长胡少玉时刻关心活动开展情况,多次询问工作组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并于3月31日再次召开党组会议专题听取“三万”工作汇报,研究“三万”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给工作组的同志极大的鼓舞。
二、营造良好氛围
3月11日,工作组进驻积玉口镇凤蛟村后,积极依靠村两委班子宣传发动群众,分别召开了村两委班子会、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座谈会,宣讲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讲解“三万”活动的重要意义,营造了“三万”活动良好氛围,进一步熟悉了村的基本情况以及今年的工作规划,了解各项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凤蛟村地处潜江市西北边陲,与荆州、荆门两市交界,属丘陵、半丘陵地貌。全村1555人,294户,1633亩耕地,10个村民小组。目前,全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还是传统的种养殖模式,农作物以水稻、油菜、棉花为主,水产养殖虾稻连作有一定的规模。全村党员33人,其中,女党员2人。去年投资17万元新建了村委会办公室。由于村地势比较偏僻,多年来很多人外出务工,每年外出务工人员约600余人。
三、开展入户走访
自3月11日起,工作组在村部、田间地头、农民家中,就农村政策、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开展全面走访和入户调查。在与农户、种植养殖大户、困难户面对面交心谈心过程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农业的发展成绩斐然,农民的生活日新月异,农村的变化翻天覆地。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农民对生活有更高的期盼和美好的梦想。工作组对调查走访的情况进行梳理,认为凤蛟村人目前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主要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村级公路建设。该公路全长4公里左右,涉及1、2、3、4、5、7、8、10八个组,资金缺口大,资金筹措困难。二是解决好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用电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是300亩低湖田沟渠改造,解决1、7、8、9组的灌溉问题,需要资金2万多元。三是村级债务能尽快得到解决。四是各种涉农信贷资金更多一些,手续更简捷一些。五是加强村民的文化设施建设。今年准备在村委会办公室建设村篮球场,充实村民文体生活,需要资金3万元左右。六是能否结合实际引进水产或者加工项目。凤蛟村的大米很闻名,能否引进有志之士来凤蛟村建设一个大米加工厂。七是有关教育和医疗的问题。截止目前,我局“三万”活动工作组已完成了105户的走访任务,通过入户走访调查,工作组拉近了与村民之间的距离。
3月24日,局长胡少玉亲自来到积玉口镇凤蛟村,检查局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工作情况,开展走访工作。胡少玉首先来到村民田祖元的家,和他拉起了家常。胡少玉向他了解农民对惠农政策及落实情况的反应和意见,目前农民有哪些问题和想法。他说:“党给我们免除了公粮水费,还给我们粮食补贴,我们的生活好多了,现在,我们农民农忙时种田,农闲时打工,自由自在,好极了,党的政策真是好啊!”胡少玉接着来到2组村民田正东的家,关心地问起他们饮用水的情况,田正东的爱人张春香说,现在村里都饮用的是井水,井有50多米深,水质还可以,符合饮用水的要求。临近中午,胡少玉又来到村卫生室,认真查看了卫生室的药品储存情况。他对村卫生室的医生汪克彪说,药品安全事关民生,一定要做好药品的保管和使用,保证村民的用药安全。
四、组织知识下乡
在“三万”活动开展过程中,我局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结合自身职能,为驻点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3月24日,局长胡少玉率局党组一班人到驻点的积玉口凤蛟村,开展送食品药品知识下乡活动。活动中,共发送《强农惠农政策摘编》、《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等资料150余本,接受群众咨询200余人次,给群众讲解了用药基本常识及假劣药品的识别方法,提高了群众的防范意识。
五、严守工作纪律
我局将“三万”活动作为密切党群关系、锻炼干部、转变作风、促进工作、加快发展的重要活动,同正在开展的“作风能力建设年”活动和创先争优等活动结合起来,严格做到“不扰民、不添乱、干实事”,严格遵守各项工作纪律,切实做到“六不准”,确保了“三万”活动的顺利推进。在工作中要求工作队员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与“两委”班子的关系。工作中我们做到协同而不盲从,协办而不包办;二是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工作再忙也不忘认真加强政治理论、农村管理等的学习,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三是正确处理好重点与次要的关系。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工作进度,分层次,分步骤,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四是正确处理好总结与提高的关系。坚持注重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村组干部、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写好民情日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总结好的做法及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以实际行动努力树立驻村的良好形象。
下一阶段,我们将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做好“三万”活动的各项工作。一是继续开展入户走访。5月上旬全面完成走访任务;二是开展调查调研活动;三是结合职能开展办实事活动;四是力所能及帮助村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五是加强工作组自身建设,写好民情日记,做好信息报送等工作。
篇7:三万工作组民情日记
三万工作组民情日记
三万工作组民情日记12月16日 星期五 晴
黄松墩人的“三万”塘
陈贵矿业集团驻**村“三万”工作组 陈军盘
初冬的黄松墩湾,天蓝地阔,远山一片枯黄。湾子门前的口塘工地上,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一片繁忙景象。“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等条幅格外醒目。
12月16日清早天刚蒙蒙亮,我们陈贵矿业集团“三万”工作组、**村委会一行人,在已被挖开的门口塘底部,或卷着裤腿开挖着塘泥,或挽着袖管挑着泥,或抬着石头……
镇里机关干部下乡帮村民挖门口塘,吸引了远近村民来看“稀奇”。寒风中,村民们热闹地指点着、议论着。
黄松墩湾原有4口门口塘,是该湾200多人的生活、农田灌溉水源。但由于年久失修,塘底淤积严重,库容逐年减小,基本已丧失水源涵养功能,该湾村民生产生活极为不便。“今年雨水又少,不少田地就因缺水灌溉减产,妇女洗个衣服要跑几里路。”村民黄新忠介绍,“现在湾子里年轻劳力多数外出打工了,留下的都是些老人、妇女和细伢。"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我们打心底里欢迎。”
按方案,黄松墩湾将建成一个65米×20米×1.5米四周护砌并设有洗衣过河的门口塘,在门口塘的左侧将修建一个标准篮球场,并将淤塞多年的黄松墩堰清除500立方米的淤泥,()堰坝培厚加高至和门口塘坝持平。工程将增加蓄水立方米,将极大改善黄松墩湾生活生产用水的境况。
初冬的黄松墩门口塘工地又湿又滑,一脚踩下去雨鞋要陷进去多半,抬脚都困难。要用原始的铁锤把成吨重的巨石破碎成百余斤的小石头,再把石头抬到1.5米高的塘坝上,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我们工作组的干部说干就真干、实干。
懒懒的冬日还只是探出大半个头,寒风吹着彩旗呼啦啦地响。由于戴着一副近视眼镜,我还是看不清楚脚下的情况,抬着沉重的石头一边注意着脚下一边招呼着身边的同志注意安全。踉踉跄跄走过几十米的距离把石头抬上塘坝后,我又招呼着砌匠师傅也要注意安全,并嘱咐他们一定要把砂浆的配比搞准,一定要确保工程的质量,为黄松墩人修一口高标准的“三万”幸福塘。
汗水浸透了所有人的衣裳,沿头发尖往下直滴,在初冬早晨的寒风下晶莹剔透。有的同志双手被寒风“割”出一道道血口,有的手指被磨出了血泡,肩头被扁担磨破,但他们用纸巾包着,仍在抬着石头!“这些工作组的干部真干啊!”今年61岁的村民黄朝文激动地说,这些干部来帮我们修门口塘,我们再也不能靠等和要,我们也要自己动手挖塘,不然会有愧于子孙的。
在热烈气氛的感染下,几十名村民自发加入到了挖塘行列。已经带着儿孙干了几天的黄朝国老人望着自发而来的村民欣慰地笑了。老人说,累是累点,但挖门口塘是为子孙后代安居乐业的大好事,累一点也是值得的。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幕干群和谐劳动场景,感染了周围所有的.村民。
应该说,挖塘堰清淤,现代机械早可以取代人工。机关干部有必要还去肩挑背扛?这个问题一直以来缠绕在我的脑海里,如何借这次实践机会为“三万”活动更好地开展做一点有用的探索呢?
这次矿业集团机关干部参加塘堰整治、渠道清淤劳动,是响应省委决定在元月至3月开展以“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为主题的“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的部署。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年轻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过去靠义务和强制手段推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已不合时宜,但如何调动各方积极性,将国家有限的财力与当地民力因地制宜组合,发挥出最大效益?此次深入黄松墩挖门口塘实践一线,就是一次进一步探索农村塘堰建设、管护新机制及管理模式,为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提供经验和探索的一个平台。
让干部到农村一线参加劳动,也有利于增进干群彼此间亲密联系。我想,干部真心为民清挖塘堰,就是在向全体党员干部发出动员号召,进一步转变我们工作作风。号召同志们走出机关,下到基层、“沉”到基层,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为农民服务的农村事业中来。同时也在传递这样信息:只要干部真情为民,群众就会从心底拥护、支持我们。黄松墩群众黄朝国祖孙三代自发加入挖门口塘行动,不就是最好的诠释吗?
篇8:新三万民情日记
在参加三万活动走访的8户农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户四口残疾人家。户主叫王学兵,是一个聋子,老伴是个哑吧,生有一儿一女,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当我们在村干部的引导,登上数十级高低不平的山阶时,来到了王学兵的家。 这是一座面积不大破烂不堪的土坏房。一个清瘦的穿着破旧的衣服蹲在门边的老大妈,斜眼看着我们。村干部走上前去,与她比划了比划,大概是用这种方式告诉她家里来客人了。她笑咪咪地走过来,用眼神扫射着我们来的每一个人。因为无法交流,只能听村干部对家里的情况介绍。这是一个在南背村极其困难的家庭,家里种有二亩地,由于缺少棒劳力,勉强能保住口粮,家里也无任何其它现金收入。
我走进那破旧的土坏房,阴暗的房子里透出一股难闻的味道,房顶上几根梁柱看起来随时都要倒塌,墙壁四处都能看到蜘蛛网。我朝西边的房间看了一眼,里面仍着一床床肮脏的棉被,没有见面可以算床的床板,没有一样能够入眼的物品。
走出阴暗的小屋,我的内心十分沉重,与屋外明媚的阳光形成强烈的反差。在离我们生活城市不远的小山村,还有生活如此贫困的农民。能够吃好饭,穿暖衣、住间房大概就是他们的最高标准了。与我们同去的80后的记者也一直也我交流着他同样的感受,第一次与如此贫苦的农民近距离接触,心灵是一种震憾!
我们把慰问金交到了哑吧大妈的手中。她笑嘻嘻的打开信封,把漂亮的人民币拿出来看着,不停的笑,不停的笑,笑着看着我们每一个人。那笑容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也同她一起笑起来。当我们离开她的家时,她仍然笑着与我们招手,那眼神久久都不离开我们的身影。当我们走出十米开外的地方,我回头看了她一眼,她依然笑着与我道别,我感觉那是对我们再次造访的期盼,那是一份农民对党的关怀的期盼!
篇9:新三万民情日记
4月19日,阳光灿烂,春风浮面。早上八点半,机关全体干部在办公楼下集合,集中乘车前往南漳县城关镇南背村农户家中进行走访。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目的地——南漳县城关镇南背村居委会,老远就看到村支书在大门口热情的迎接我们。经过分组,村干部的引导,我们开始了一天走访8户农家的工作。
距离村委会不远的地方,我们首先来到了第一户林贵翠的家。家中只见到两个人。林贵翠,一个满脸风霜不到50岁的妇女和她一岁三个月熟睡在摇篮里的小孙子。当村支书记介绍我们一行的来意后,她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面带农村妇女特有的腼腆,一个劲地说不会说,感谢大家了。
据村支书的介绍,她一家七口人,两个儿子在落户于南背村的华新水泥厂工作,一个媳妇在外打工,家里种有三亩地,由于都是冷浸田,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粮食基本是自给自足。当问及对国家种粮补贴的政策感觉如何时,她说国家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三亩地去年补了400多元,钱都打在卡上了,很明白。当问及她最操心的事时,她说现在什么都好,就是家里的房子一直没把土地证办下来。我们仔细了解了情况,由于2001年涨水,泄洪搬迁时,在现居住地建了新房,当时由于住房规划没到位,久拖至今未把土地证办下来。当我们表示会积极帮助她反应问题,帮助办理土地证时,她哽咽了,激动地流下了泪水。她说, 我在这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你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
走出林贵翠的家,我的耳边还回荡着那个农村妇女的哽咽声。在我们眼里多么小的一件事,在农民的心中是多大的事情。她的哽咽声,是对我们走进农户的的情感认可,也是我们身上担负的责任。
★ 民情日记
★ 三万活动总结
★ 双联活动民情日记精选
★ 共青团三万活动总结
★ 村官民情日记
★ 官民情日记
★ 民情日记记录
★ 法院民情日记
★ 民情日记范文3篇
★ 抗旱民情日记